古代经常饿死人,为什么他们不抓河里的鱼吃,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过去饥荒发生的地方主要在北方,而北方的湖泊河流数量实在是少,鱼虾自然也就非常少了。而逃荒到南方,也是有着种种限制的,所以,也无法大批量的人一起难逃。
1942年7月到1943年春天,中原大地发生了著名的大饥荒,3000万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很多年后,冯小刚导演根据这场大饥荒拍出了《1942》这一部沉重的电影,无数观影者感叹:太困难了!还有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其实,中国历史中的饥荒,比“1942年大饥荒”更严重的有的是,一次次饥荒,就像上天派来的催命的鬼。
问题来了,有人和题主一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下河抓鱼,吃鱼呢?
1、饥荒大多发生在北方,河流湖泊比较少,鱼也不多
为什么会发生饥荒?
一般来说,饥荒发生之前,一定会伴随着干旱、蝗灾等情况,如此,庄稼地里无法产出足够的粮食。
而朝廷和政府,“储备粮食”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当时的土地亩产情况并不好,战争又多,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就会导致饥荒的出现。
如果你细心地留意过历史上的饥荒情况,会发现,中国的饥荒主要出现在北方。
虽然都是靠老天爷吃饭,但,北方的气候实在恶劣,哪一年雨多就成了丰年了,哪一年雨少,就成了荒年了。
那时的皇帝建都,大多在北方,因此,北方的人口也比较集中,这就很容易造成供应粮食的紧张。
既然饥荒大多发生在北方,那么,有个重要的问题就需要探讨了,北方的河流湖泊多吗?
比起南方,简直少得可怜。
鱼来自哪里?不就是水里吗?河流湖泊那么少,鱼虾就更少了。
那些鱼虾,真的不够人塞牙缝的。
没挨过饿的人可能想不到,中国古代,北方搞养殖鱼虾的数量有限,不多的湖泊,产出不多的鱼虾,很快就会被吃完,用不了两天。
粮食少,河流湖泊少导致鱼虾少,这就使得,北方饥荒发生的时候,大量人会被饿死了。
当然,饿死之前,很多人会做各种努力,比如,吃野菜、啃树皮、煮皮鞋等等,凡是能吃的都会统统吃了,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过人吃人的个别现象。
听我爷爷讲,三年自然灾害时,邻居(少数民族家庭)本来是不吃驴、狗、猪等动物的,但为了活命,把家里的驴杀了,家里的两个小孩抱着驴头啃的画面,爷爷一直忘不掉。
而我姥爷,在最饿肚子的时候,把生产队里的牛偷出来杀了,让一大家子人吃了个饱饭,结果,事情败露,被发现后进行了批斗,姥爷差点被打死。
唉!总之,在每一个饥荒的年代,北方人完全靠着吃鱼活下去,那简直是妄想。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何要坐以待毙,不会往南方逃离吗?
2、北方往南方逃荒,真的不容易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群里讨论过,有人说:直接往南逃不就完了吗?毕竟,南方富裕,而且湖泊河流多,鱼虾也多。
看起来,这问题问得挺好,实际上,饥荒年代逃荒不容易。
第一,家里有粮,谁还逃荒?
等把家里的余粮吃完了,开始吃树皮了,很多人可能才会想到逃荒。
此时,没粮没钱的人,你是走不到南方的,除非,本来就靠近南方。
但是,靠近南方的地区,原本就是不容易发生饥荒的地方。
一句话,不是不跑,情况恶化时,跑不远了,跑远路就会面临饿死的状况。
第二,你当想逃荒就能逃的?
每一个地区的人口,如果大范围地逃荒,朝廷是会控制的,朝廷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大批量的“流民”,担心搞事,担心起义。政府一般会劝民众,不要跑,等待救济。
而救济如果不能及时地发放下来,人可能已经饿死了。
第三,一旦饥荒发生的时候,一些地区为了担心流民闯入,影响本地民众的生活,会关卡紧闭,城门关起,让逃荒的人无法跑到其它地区。
也不是这些地方的人“坏”,因为一个控制不好,自己的城市会很快被饥荒的灾民影响,社会治安会变坏,商铺门都不敢开。
因此,北方的受灾的民众,想成功跑到南方的鱼米之乡,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多少倒在了逃荒的路上。
所以,北方饥荒的人们,跑到南方去享受鱼虾盛宴,是非常难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只是大部分人都逃不到南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