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消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用于帮助疫情防控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陆续退出。
“新国十条”落地后不久,多个省份陆续取消了卫生编码和场所编码的检查。在以往的疫情防控中,场所编码的使用对疫情的快速调查和准确排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地方出现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的扫描记录,快速链接到其他扫描过“场所代码”的人。这也意味着,与只显示到达城市的行程卡相比,位置代码包含了更多的个人信息,形成了一个“打卡”地图。
这些涉及敏感信息的“打卡”数据有哪些相关法律规定?人们如何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依法定期销毁。
055-79000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有明确合理的目的,且应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只有在有特定目的和足够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才能处理敏感的个人信息”。
敏感个人信息是指一旦泄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很可能导致自然人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卫生、财务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对于不匿名的个人信息,国家甚至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
055-79000总则第六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并且以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以处理为目的的个人信息收集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得允许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第七条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明确表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在各地实施地方代码信息时,相关规则也得到了改进。
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率先使用了卫生编码和场所编码,此前在杭州市疫情防控办专门设立了场所编码一类。据杭州市公安局一位参与制定场所编码的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向媒体介绍,杭州“场所编码”首先在部分宾馆、酒店等场所试点应用,这只是借鉴了警方在“智慧公安”信息化工程中的一些思路。“地方代码实际上将地址信息与人的身份信息联系起来。每个地方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的ID一样,都有自己的' ID '信息,'我从哪里来,去了哪里?'通过这个ID,你可以知道。"
2020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也对这类用于防疫的数据进行了规定:重申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必要性和正当性三原则;生物信息的强制收集受到管制。明确相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有责任提供与处置突发事件相关的资料;同时,应急响应后,应采取封存或销毁数据等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一位通信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定位码的技术路径比较简单。原理是将健康码与通信位置信息绑定,是对现有健康码信息的扩展。对于个人信息,谁收集谁开发谁处理的原则。比如13号下线的旅行卡,运营商宣布删除用户数据。“个人隐私数据是有法律规定的,所有信息处理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保密。这也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雷也告诉记者,收集地方代码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这是有时效性的。有些城市严格遵守定期销毁规则,因为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从前期防疫的目的来看,信息过了一定期限就失去了意义。
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期《个人信息保护法》,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之一。以手机App为例,一项调查发现,77.8%的用户在安装APP时“很少或从不”阅读隐私协议。在被调查的150款app中,近三成app存在制造壁垒、故意隐藏、诱导用户跳过隐私协议的行为,受访者对隐私协议的认可度处于较低水平。
“国家对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定已经比较完善,但在之前的疫情防控基层执行中,部分执行人员缺乏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会导致信息泄露和传播的风险。”上海市段、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律师表示,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也能给电信诈骗、网络诈骗以可乘之机。因此,人们也必须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披露和删除。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者,人们也有维权的权利。
055-79000第50条第1款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建立便捷的机制,受理和处理个人行使权利的申请。个人拒绝行使权利的,应当说明理由。第二款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拒绝个人请求行使权利的,个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