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实施“B and B类传染病管理”措施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表示,从传染病的特点、健康影响、疫情和防控需要来看,将一种传染病由甲类调整为乙类是需要具备相关条件的,这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明确体现。
三年来,通过新冠肺炎“乙A级管理”的严格管理,抵御了国际上五次疫情浪潮的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性相对较强的原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大范围流行,大幅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以及医疗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整体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积极成果。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经验积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征,研判疫情变化,加快疫苗接种和药品供应,加强医疗救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我们调整新冠肺炎感染法定分类创造了条件。所以调整到“乙类乙类管理”是有准备的战斗,不是被动的释放。
根据疫情和病毒变异情况,奥米克隆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死亡率低。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表明,Omicron株的致病性弱于原始株和其他关注株,主要症状为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
从人群免疫水平来看,新冠肺炎的疫苗接种在中国已经普及。目前,中国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超过34亿剂,接种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中国总人口的92%和90%以上。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个人防护能力逐步提高。
从防控工作基础上,通过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危重床位、ICU及相关救治设备和物资储备,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整体上逐步实现了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效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剂。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治经验,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是保护健康,预防重特大疾病。根据法律规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A类”调整为“乙B类”,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根据时间和形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变化,有利于集中防控资源保护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孕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与此同时,李斌提到,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疫情趋势仍不确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仍高于普通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