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压低感染峰值?

2024-10-06 10:06 生活百科 0万阅读 投稿:高级运维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报道,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宣布两项重大调整。一是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B A类调整为B B B类。第二,将“新型冠状病毒”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根据当天发布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官方解读,目前奥米克隆虽然存在大量感染菌株,但致病性明显低于前期,由其引发的疾病将逐渐演变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综合考虑病毒特性、疫情、疫苗接种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B and B类管理”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Omicron突变株的致病性减弱,只有少数病例表现为肺炎,我们决定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港大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东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调整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公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但目前全国正处于感染高峰期,疫情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

他建议,降级后,仍要把握好新冠肺炎防控的“三道防线”。首先,我们应该继续促进老年人接种疫苗。80岁以上的老人要尽早打第四针,我们也要尽快推广mRNA疫苗。二是储备大量抗病毒药物;第三,做好分级诊疗,防止医疗流失。

纠正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2020年1月20日,新冠在国内被列入“B级钉管”之后,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今年12月初,自国家出台“新国十条”以来,一些专家一直在建议新冠肺炎感染降级。但也有专家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疫苗接种率和医疗资源条件下,降级条件尚不成熟。很多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印象深刻,但没想到“靴子掉得这么快”,虽然整个12月期间,很多地方在防疫方面已经“基本按照乙类管理新冠”。

《“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称,降级管理后,今后不再隔离新冠肺炎感染者,不再判断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核酸筛查,检测重点将转向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患者、重症和高危住院患者、养老院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弱势人群。12月26日,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发布五个相关细则文件,内容涵盖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控指南、个人防护指南等。

2022年12月24日,北京部分医院在健身房设立简易发热门诊,提供诊疗、开药等服务。图/新华

在检测方面,之前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得到了纠正,比如明确要求有症状的医护人员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以降低疫情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风险。最近两周,多位医生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由于医院面临感染高峰期,压力很大,医院要求医护人员感染后尽快复工。专家担心,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战区的感染规模,使医院成为“疫情放大器”。

对于目前最担心的老年人群体,新发布政策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强对养老机构的严格管理。比如要求疫情期间,养老院工作人员每周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两次核酸检测,老年人每周进行两次抗原或核酸检测,工作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检测隔天交替进行。

凡进入养老院的外国人,必须在48小时内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就地进行抗原检测。此外,当疫情严重时,当地p

在某种程度上,养老院的感染趋势也代表了对重症护理资源的需求。第5波疫情最大的教训之一是,由于防控不当,养老院爆发大规模感染,导致大量老人死亡。香港医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至5月25日,香港超过95%的护养院出现疫情,导致超过5.2万人感染,其中4996人死亡。很多养老院的感染率在79%以上,有些机构的死亡率甚至高达10%。

多位专家建议,在感染高峰期,养老院应严格把关,工作人员严格实行闭环管理。此外,应监测和准确报告疗养院每天新感染的人数。

“拉平曲线,推回峰值”

事实上,这些关于医院和养老院的进一步限制措施都相当于一种压峰措施。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卢纪萌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出,根据疫情变化,特别是面对大规模传播时,应采取适当的“抑峰”措施,如限制在大厅进食、减少社交活动、增加社交距离等,以减少疫情高峰期的集中感染人数,减少对医疗秩序的影响。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泓指出,在保证社会基本活动的同时,将第一次疫情的曲线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然后整个社会有望在保持一定非药物公共卫生措施的基础上成功应对后续疫情,整个社会将逐步恢复开放。

此前,浙江、广东、山东、江西等地已经提出了“曲线拉平、峰后推”的防疫策略。但一些地方提出口号后,并没有落实具体的措施来抑制高峰。只有浙江、山东、上海等少数省市出台了相应政策。例如,上海提醒人们除非必要,周末不要外出。浙江建议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重点人群继续在重点行业、养老院开展核酸检测。

055-79000进一步明确: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应对,研判疫情发展趋势,依法动态采取限制聚集活动、人员流动等适当措施,抑制疫情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的防控指引方面,新政明确了疫情严重时短期内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会议中心、体育场馆、文化场馆、超市取消或推迟不必要的大型活动;以及商场、银行、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停止促销等人员聚集活动,商场、银行等营业时间缩短;相对封闭的娱乐休闲场所、洗浴场所和宗教活动场所关闭或者开放;就餐场所要限制同餐人数,或者取消上课用餐。

耶鲁大学全球卫生政策和经济学副教授陈描述了《“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亮点。”他建议,在即将到来的春运期间,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高峰,如鼓励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减少聚集场所的数量。

陆认为,明确具体措施降低高峰是向前迈出的一步,因为现在当地医疗系统确实面临很大压力。在他看来,很多地区还没有达到感染高峰,如果能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感染高峰,延缓感染高峰,就能为自己“争取时间”。在此期间,要尽可能增加ICU床位、抗病毒药物等医疗资源的储备。“所需资源如此之大,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各地必须争取时间”。

2022年12月25日,北京朝阳区一家理发店外,人们排队理发。摄影/本报记者贾

他还指出,在被降级为“B级B级管理”后,所有隔离措施都被取消,而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专家建议,未来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如何实施抑峰措施,何时启动抑峰,何时取消措施。

陈说,“有几个明显的信号,比如急诊科接诊病人数、危重病人数、普通床位使用率、ICU床位使用率等。美国会监控医院的这些数据,对医院辐射范围内的特定社区实施压峰措施,压峰非常精准。”他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考验是,当地政府缺乏医院层面的数据监测,无法将这些数据与当地的防疫决策有效结合。“这方面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重点是“预防重症”,而不是“治疗重症”

感染回归“B and B级管理”后,新冠肺炎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国家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司司长雷正龙12月27日解释说,调整后,由于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缺失,新冠肺炎感染率可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第二,短时间内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急剧增加将明显增加医疗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的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的减少。因此,在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第三,在调整的初始阶段,一些公众可能会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上升感到焦虑,并担心新冠肺炎感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055-79000明确提出降级后的防疫目标是“保护健康,预防重疾”。雷正龙表示,为确保新冠肺炎感染“乙类乙管理”顺利实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方面要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药品供应保障。

目前三级医院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手不足。虽然之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本周开始大量复工,但与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始开设其他科室来治疗新冠肺炎的病人。“比如我所在的医院,康复科,内分泌科,消化科,肾内科等。都是来治疗新冠肺炎的,但问题是这些医生在新冠肺炎治疗病人的经验不如呼吸科或传染科。”安徽省三甲医院感染科一位主任表示,总体来说,真正能治疗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还是比较短缺的。

055-79000对三级医院重症监护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保证综合ICU监护病房随时可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室,在需要时24小时内将重症监护资源翻倍。但感染科主任说,这个要求很难达到,以他所在的医院为例。12月初,防控政策松绑后,我们马上去采购呼吸机。目前只购买了几台呼吸机。"所有的通风机都缺货."“现在,我们缺氧气管接头,因为以前医院对这方面的需求不大,根本没有储备。”

北京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护士长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太多重症监护设备。目前她所在的医院已经将多个科室的心电监护设备转移到急诊科和感染科。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12月27日的规划解读中介绍,在床位资源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院总床位数为561.6万张,近期床位利用率在60%左右波动。全国三级医疗机构重症监护床位11.2万张。从使用情况来看,近期危重床位整体利用率在55%-60%之间波动。

许多专家指出人均ICU

卢认为,关键在于是否能尽早“识别”出潜在重症风险的患者,使其及时进入危重管理模式。他说,“现在,为什么中国的重症病例似乎比较多?因为很多老人在家呆了好几天才去医院。此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并不多。他们只能依靠身体来克服炎症。如此多的危重病人会造成ICU床位不足和一些额外的死亡,但大部分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前述公共卫生专家表示,现阶段,“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之间应该有更科学的协调机制。“坦白说,如果预防不好,治疗的压力会非常大”。

2022年12月22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五洲公园,由核酸采样点改造而成的流动诊所正式投入使用。图/人民视觉

“最需要医院治疗数据”

12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尹介绍,新冠肺炎感染回归乙类传染病后,将调整疾病监测报告和对外发布,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病例包括危重病例和累计死亡人数。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将被删除,不再区分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频率调整为每月公布一次,并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公布。

他还指出,防控措施调整后,疾控中心采取多种措施收集相关疫情信息,评估疫情强度和发展趋势,包括:开展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收集部分哨点医院发热门诊、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收集药店发热药品销售数据、120求救信息等大数据。他说,“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工作。他们有的在社区进行感染调查,有的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都弥补了报告信息的不足,在整个疫情评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位长期从事疫情模型预测的数据专家向《“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指出,目前各地主要是通过模型来预测感染趋势,但就模型预测而言,“相对于确诊的数字,我们最需要的数据其实是与医院治疗相关的数据,比如发热门诊人数、普通病房和ICU的感染人数等。因为奥米克隆的重症率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医院的治疗数据,外推整个人群的感染规模,预测趋势”。

根据最新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要求各地依托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开展监测,每日统计门诊和住院人数、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人数、核酸检测和阳性数、抗原检测和阳性数,并按照流感监测网络流程上报。

前述数据专家指出,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对于评估和预测一个地区的感染规模、感染高峰和严重高峰非常有帮助。此外,他还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开展核酸或抗原抽样调查,阳性检出率比通过新冠肺炎问卷收集的相关数据更准确。

就医院本身而言,数据监测的目的是预警。055-79000首次标注了医疗机构运行预警线:当定点医院、分定点医院、综合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医疗机构发布预警信息。

根据的分析,80%的警戒线意味着所有床位只有20%的冗余。按照感染人数的指数级增长趋势,在医院的警戒点一周内,可能会有超过四五倍的新增重症患者,很快就会突破医院现有的重症资源。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各地应携带o

陈提醒,放宽入境管制措施后,今后应在口岸增加病毒测序。如果发现有更大威胁的新品种入境,要及时调整。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德罗斯阿达诺姆盖布雷耶苏斯(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12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即将结束。与一年前相比,疫情的情况要好得多。自1月底全球奥米克隆感染高峰以来,新冠肺炎每周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死亡人数下降了近90%。然而,监测、检测和测序方面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对病毒的变化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现在还不能说疫情结束了,未来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huank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