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 危、急、重病人比例增加?

2024-09-29 10:35 生活百科 0万阅读 投稿:运维技巧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消息,“患者汪洋,95岁,阳性,基础疾病复杂,目前意识模糊状态,有窒息现象……”

12月26日下午3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疗中心急诊医学科正在上演一场生死大营救。进入急诊科后,汪洋很快被评估为危重患者,并在第一时间被推进急诊室。

在朱海燕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垂死的老人被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12月2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朱海燕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救援每天都在发生。最近急诊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日门诊量从四五百人次增加到七八百人次。其中,危重、急性、重症患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为了更好地保障救治工作,医院还派出支援小组支援急诊医学科。

急诊量激增,急危重症比例上升。

“所有的危重、紧急、重症抢救都是从急诊科开始的。如果救不回来,后续治疗就无从谈起。”朱海燕说,“送到我们这里的病人基本上都处于危急状态。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病人,在他来找我们之前,已经去了七家医院,都无法治疗。我们不仅是在和生命打交道,也是在和燕王抢人。”

由于急诊量激增,急诊科的医疗也在保持高强度运转。在综合急诊科,一个医生一个班次基本接诊量达到近200人次。朱海燕说,“毫不夸张地说,别说吃饭、上厕所,可能就是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

抢救室里,情况更加紧张。在那里,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据朱海燕介绍,目前,每天约有60名患者需要紧急抢救。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高级生命复苏、ECMO……这些抢救流程是每一个医学博士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每时每刻都在抢救室上演的故事。

但朱海燕也提到,面对感染高峰,急诊科工作负担重,面临很多危急情况,这也反映出一些专科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人才缺口依然明显。虽然医院已经派出支援小组,但是一线治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手不够。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缓慢。20急救中心和医院之间的协调仍然依靠电话和微信等。而且在协调和调度上会偶尔出现滞后和拥塞。希望以后急诊科和急救能大力发展。

在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正在救治患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速、扩容,在治疗上实现“不可能”

“前不久,我们的一些医护人员也发烧了,但只要大家都发烧了,情况缓解了,他们就第一时间回到岗位上。”据朱海燕介绍,目前,急诊科已有168名医生和护士重返工作岗位。此外,医院支援的救援力量也已到位,普外科、内分泌科、消化科、介入超声、麻醉科等科室。参与其中,动态补充应急力量。

据悉,在解放军总医院和第一医疗中心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从各医疗科室抽调医生护士加强,开辟了老南楼发热观察区、中医院急诊病房和急诊ICU,大大增加了床位。此外,医院也在抓紧储备医疗物资,重点储备呼吸机、ECMO等急救仪器,为重症高峰做好准备。

“在专科护理方面,我们保证急诊护理优先,急诊护理分流。在急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我们确保

初诊或急救后,接力棒也是医院的重点。急危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后,由各大科室接收,对接工作一般在当天完成,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妥善治疗。据悉,医院要求各科室重症监护床位不得低于床位数的8%。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医护忙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家团队方面,一医馆成立了危重病专家指导组。每天下午4: 00对中心的危重病进行全天候的诊断和点评指导,保证了极危重病人在专科的无差别收治,保证了医疗质量。医院也在不断加强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死亡讨论、疑难病症会诊等核心制度的落实,尽最大努力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我们要做的是在治疗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朱海燕说,疫情高峰过后,重症高峰往往会到来。“我们必须精力充沛。患者把生命交到我们手里,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huank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