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今年寒假,19岁的医学生刘玉洁第一次在医院面临生死。
“谢谢,让一让,让一让。”从二楼CT室出来后,刘玉洁和病人家属焦急地推着病床来到重症监护室。床上躺着一位患有新冠肺炎感染和肺部疾病的80岁老人,戴着氧气机,几乎失去知觉。就在前一天,刘玉洁给老人做了“四项检查”,他的情况很稳定。
老人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后,外面的家属沉默不语,刘玉洁的大脑一片空白。她看得出来,她的家人已经在做最坏的打算,她安慰的话一直萦绕在心头。“我还不能接受,也不会说话,跟哑巴一样。”
没时间想了,刘玉洁需要马上赶到10楼普通病房,还有三个住院病人需要她陪同检查。刘玉洁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疗志愿者。这是她工作的第10天。
扎兰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部分招聘公告
去年年底,各地迎来感染高峰,就医压力越来越严峻。12月中下旬,许多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院向社会发出了医疗志愿者的招募令,其中包括刘玉洁的家乡扎兰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报名通过后,19岁的刘玉洁于2022年12月31日正式开始医疗志愿服务。她服务的90%的住院病人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整个科室病人激增,床位持续增加,10多名医护人员全部在高位工作。
刘玉洁觉得回到家乡支持抗击疫情是她的荣幸。她不怕苦,就怕辜负她的信任。“我从来没有担心过我的健康。只怕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没有临床经验。”
早在12月初,我和刘玉洁就在内蒙古河套学院2021级1班学习。同宿舍的希里和赵丹也报名支持各自家乡的抗疫工作。
毫不犹豫
2022年的寒假比以前来得早。
11月24日晚上,刘玉洁和他的同学们正在上晚自习,这时他们突然收到了寒假的通知。经过询问,她发现自己家的飞机已经停飞,火车也停了。在老乡们的帮助下,刘玉洁终于在26日凌晨5点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经过2000多公里、近40个小时的回家路程,刘玉洁按照当地防疫政策进行了7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随着姐姐从外地回家,刘玉洁的隔离时间也延长了。
随后,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感染人数剧增,结束隔离状态的成了“杨”。“被困”在家里,她每天都密切关注家乡的防疫情况。看到医护人员在感染后仍在值班的新闻,刘玉洁的心也揪了起来。“我当时就想帮他们。”
12月24日晚上,刘玉洁正准备睡觉。她从姐姐那里得知,扎兰屯市卫生健康委正在招募医疗志愿者。她想都没想,就在申请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家里人知道后,都很支持她,认为这是好事。“我父亲当时说,只要能入选,他就天天开车送我。”
在等待通知时,刘玉洁也很不安。她怕自己没有竞争力,所以才大二,没有临床经验,专业基础扎实。12月30日上午,刘玉洁接到一个电话,要求第二天去医院报道。“我还是有点震惊,但更多的是兴奋。”放下手机后,刘玉洁迅速拿出自己的专业书,复习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
第一天,刘玉洁发现情况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料。
她被分配到神经内科,她服务的病人中90%都是被新冠肺炎感染的住院病人。整个科室病人激增,床位持续增加,10多名医护人员在高位工作。“所有能腾出空间的东西都让给了呼吸科,很多科室都接收了新冠肺炎患者。我们科室病房原来只有40个床位,现在加床收了50多个病人。护士姐姐被感染后还在工作,大家都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从进医院大门开始就一直喘着气,不敢放松。”
病房内患者的雾化治疗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扎兰屯发布”微信微信官方账号1月3日也发布消息称,扎兰屯市人民医院现在白天门急诊250人左右,晚上60人,是平时工作量的5-6倍。急诊科负责人带病一直工作在一线。
不断学习
扎兰屯早晨的气温只有零下20摄氏度。我父亲履行了他当时的承诺,每天准时开车送刘玉洁去医院。到了医院,他换上护士服,戴上帽子和口罩,穿戴整齐。刘玉洁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7点半,刘玉洁先跟着护士查房,给病人换上干净的床单和被子,然后把尿样、痰样、血样送到检验科化验。
刘玉洁和另一名志愿者还负责10楼病人的“四项检查”。十楼有17个普通病房,每个病房四个病人,病人每天需要上下午两次“四检”。忙的时候,她要独自承担这些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多次在楼道里来回穿梭。“脚像发条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刘玉洁量了病人的体温。
刘玉洁也有自己做“四个试验”的经验。面对年纪较大的病人,她格外小心翼翼,生怕伤害到他们。对于不太配合的老人,她会跪下来给老人讲“四测”的重要性,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劝说。“住院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的还有基础疾病。气温下降导致病情加重,他们遇到新冠肺炎,症状严重叠加,有些害怕。我们必须对他们特别耐心,才能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
刘玉洁还会陪同病情较轻、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进行辅助检测,并帮助护士准备药品、整理床铺。
陪同检查也是她的常规工作之一。每位住院患者都会定期进行彩超、CT、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刘玉洁需要在检查前提醒和照顾患者。“一般就是听护士姐姐叫我们,他们到了就给病人拔针,然后推进检测室。”平日里,刘玉洁每天至少会陪同1-2名患者进行检测。
由于志愿者的身份,刘玉洁的工作量与真正的医疗护理相比相对简单。“医护人员特别辛苦,沙哑的声音和止不住的咳嗽对他们来说都不算什么。我们还能休息,他们忙起来连家都回不了。”
然而,刘玉洁也承认工作比预期的更累。“每天回到家就想躺着不想动,心里很累,因为要一直紧绷着。”
刘玉洁准备配药。
刘玉洁在临床实践中一直不太自信。每次遇到实际工作,她都会很紧张,生怕某一步走错。“书上的护理知识没有用到实践中,真正的操作技能没有掌握。”她知道自己只能在实践中锻炼,抓住每一个机会。“护士姐姐们不忙的时候会教我一些操作,比如心电图,雾化。这些都是这段时间学的。”
1月6日上午,一位60岁的患者需要做心电图。在护士的鼓励下,刘玉洁独立完成了手术。她小心翼翼地挽起老人的袖子和裤腿,把仪器放在自己身体相应的部位,默默地回忆着cl里老师教的公式
“玉洁,快来帮忙。”1月11日下午,刘玉洁正在病房里做“四项测试”,这时她听到护士叫她。刘玉洁赶紧把手头的工作交给别人,跟着大惊小怪一起跑向病房。
我看到一个80多岁的老人被人围着。老人失去了知觉,戴上了输氧器。刘玉洁不明白这位老人怎么会突然加重病情,他的体征在前一天还是正常的。她努力忍住悲伤,和老人的四个家属一起推着病床检查。
他们把病床从十楼搬进电梯,坐在一楼,然后转到二楼的彩超室。电梯里空间小,边上的人都示意他们先走。“大家看到病床上的病人就会明白。当时还挺感动的。”
在彩超室外面,刘玉洁和老人的女儿和孙子们一起等待着。"我隐约听说他们已经在做最坏的准备了。"
检查结束后,大家把老人推进重症监护室,一路沉默,刘玉洁的大脑一片空白。看着家人伤心的表情,她知道说什么都没必要,安慰的话堵在心里。“这是我第一次面对生死。”
共同进步
刘玉洁每天在医院的所见所闻都会分享给他的大学室友希利和赵丹,也会讨论一些实际的业务。其实早在12月初,她还在隔离期间,两人就已经报名参加了各自家乡的核酸志愿服务。
在假期居家隔离期间,希利得知社区缺少志愿者,主动联系了大楼的网格工作人员。隔离后的第二天,希利一大早就来到居委会,被分配了核酸采样的任务。
12月2日早上7点多,居民们陆续来到广场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看到很多人在排队,开始慌了。”虽然在学校时,希利曾陪朋友参加过部门组织的核酸取样培训会,对取样方法和流程有所了解,但实际操作时难免恐慌。
起初,希利没能把握住节奏。当她还在数10个采样棉签的时候,下一个住院医生已经摘下口罩,等待检测。“当他们在等我的时候,我更加紧张,害怕他们等得更久,因为有感染的风险,”希利说。
志愿者中只有一个人有医学背景,当她接手后,所有人都会看她的取样过程。“当他们发现我的动作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就会问我怎么取这个样本。”希利发现有些人的取样方法不正规。“有的人只是把采样棉签放在嘴里,随便抽出来,检测结果就不准确了。”她一边给居民做核酸,一边讲解取样方法。希利把棉签伸进扁桃体两侧,左右划了三下,然后放进喉咙。"这是取样的完整实践."
希利提取了核酸样本。
当晚,社区出现了新冠肺炎感染者,希利被居委会通知,以后要去单位门口做核酸检测。她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组成团队,负责小区一期广场以南20栋楼的核酸检测。“一栋楼有三个单元,但只有我们三个人负责核酸检测。”希利回忆道。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她睁开眼睛,看着手机里——-零下15度的室外温度。窗外还是一片漆黑,路面都结冰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后,希利艰难地踏出了走廊的大门。“这一步是最难的。我走到外面,风吹得刺骨的冷。”
希利需要去居委会进行“二次换装”。防护服的穿着步骤很琐碎。先戴上头套和口罩,再穿上一层防护服,然后套上鞋套,戴上第一只手套。这只是第一层。志愿者还需要在防护服外面穿上围裙式的蓝色外套。当他们看到希利够不到背带时,志愿者姐姐会主动帮她系上。
志愿者的工作方式改为移动核酸检测后,希利身上也多了几个塑料袋。站在单元门口做核酸检测时,希利在腰间系了一个垃圾袋,方便把包装袋扔进去。同时她腰上还有一个充电暖宝御寒,但是长时间在户外还是浑身冰凉。
防护面罩上的水滴形成了冰屑,希利的眼镜上也有一层雾气,但她并不在乎这些。
在外面站了几个小时,希利的手脚都麻木了。“手都没感觉了,连采样棉签都拿不住。”回到家后,希利发现自己的手背有些地方脱皮皲裂。“我一开始也没太在意。”连续几天,希利都感到手背疼痛,再次检查时发现是冻伤。希利没有告诉她的家人,所以她涂上药膏睡觉。她笑,“忙起来就顾不上疼了。”
家住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赵丹也在12月3日开始支援社区的核酸检测和录入工作,早上6点半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早上太冷了,做核酸的人不多。真正的涨幅从上午10点开始。”和希利一样,人多了,赵丹也变得紧张起来。她致力于输入居民信息,提醒居民亮手机屏幕,时刻注意输入数字。
上午核酸检测完成后,志愿者们把盒子封好,清点了一下。“我们发现成功扫码的人数与完成核酸的人数不匹配。”发现错误后,所有志愿者逐一检查。为了防止出错,居委会建立了登记制度。居民在扫码前,要核对自己的名字。“我们当时一个一个找登记册。虽然小区只有8栋楼,但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
赵丹很尴尬。“我当时很害怕,但是大家都没有怪我。”天气很冷,但赵丹心里很温暖,之后的工作也很顺利。
随着新防疫政策的发布,核酸检测逐渐取消,希利和赵丹也结束了志愿活动。看到刘玉洁现在可以在医院做志愿服务,他们感到羡慕,并继续在家乡寻找志愿服务。如今,希利也已向当地医院申请帮助,准备奔赴下一个“战场”。
他们同意在今年春天返校时继续寻找机会成为医疗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