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万亿GDP城市亮出今年增速目标 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2024-09-15 10:17 生活百科 0万阅读 投稿:开发问答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随着地方两会的陆续召开,全国24个GDP万亿城市中,已有12个城市设定了2023年的GDP增长目标,包括广州、苏州、宁波、济南、青岛、郑州、长沙、合肥、武汉、福州、泉州、南通。

他们的增长目标普遍引人注目。除苏州定为5%外,其他城市都在5.5%-7%之间,2022年目标增速基本会高于实际增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根据202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这些城市的GDP总量约占全国GDP总量的40%。2023年万亿GDP城市的表现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这些城市发布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实与机构和学者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相似。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5%是2023年GDP增长的“底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23年将是经济复苏反转的一年,但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部地区可能成为增长的亮点

上述12个城市中,郑州和长沙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最高,目标定为7%。此外,同为中心城市的合肥和武汉也将GDP增长目标定在6.5%以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东部地区城市暂时遭遇发展“天花板”之际,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亮点。

“过去,沿海地区是开放的前沿。但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触及‘天花板’,中部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新前沿,这是一个逐渐向内陆推进的发展趋势。”张对说道。

此外,中心城市较高的增长预期也与其基数较小有关。张指出,郑州和长沙都是GDP刚过万亿的城市,基数小,所以虽然增速高,但绝对增量不是很大。同样的涨幅,长沙可能是3%,北京可能只有1%。

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中部地区万亿GDP城市将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其发展的引擎在于产业和创新。以长沙为例,其工程机械领域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在产业链效应下,长沙也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张认为,目前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省内甚至区域内的市场都应该统一。围绕中心城市,不同地区要分工协作,有意识地将产业从相对分散变为相对集中,也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

扩大消费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郑州、济南提出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合肥提出的促进消费,“创新数字化、品质化消费场景,发展新零售、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都被放在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着力扩大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第一项,“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点,因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领域是消费,防疫政策优化后消费相对容易恢复。事实上,他最近观察到了消费复苏和经济运行加速的迹象,这对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刘元春还认为,由于疫情的影响,消费出现了异常收缩。疫情高峰过后,中国经济社会秩序正常化,消费恢复。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会出台相应的消费刺激政策,因此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消费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复苏和反弹。但他也指出,与报复性消费相比,更有可能的是消费逐步回升。

在这个过程中,万亿GDP的城市将成为强大的引擎。董郁指出,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消费能力强,复苏潜力大,对周边地区经济运行会起到积极作用。

不过,董郁也强调,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拉动内需不是简单的拉动消费,还与供给侧改革有关,这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他指出,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消费的提振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体系的效率。

投资依然是关键词。

不难看出,投资仍然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背后的关键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接近10%,未来一年还会继续增长。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这座万亿GDP城市提出,以重大重点项目释放有效投资潜力,促进投资增长。日前,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在广州一季度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广州将安排1722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1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月投资超过400亿元。

其中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项目有149个,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9个项目年投资将超过50亿元。陈旭指出,今年广州每年在基础设施和工业方面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目前正在加快工程进度,做到“该开的都开,能早开”。

同为万亿GDP城市的福州,也在大年初一开工一季度重大项目177个,总投资983亿元,涉及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

其他万亿GDP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投资的信心。郑州和合肥均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定为10%及以上,郑州为15%,合肥为10%左右,均高于上年目标。

刘元春指出,投资扩张确实是2023年稳增长的重点项目,从投资增速来看会明显反弹。但是,也有不确定性,比如房地产。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复苏的投资仍是中国稳增长的一个核心。但触底的过程如何进行,底部会出现在今年二季度还是三季度,对全年的投资都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房地产调整不同于以往,周期会更长,底部会更深。

张立群还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另一个关键。它将与基础设施投资一起,促进企业生产和投资、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从而帮助经济全面回升。张立群指出,要把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解决青年和城市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此外,在不炒房的原则下,加快和放松相关的需求调控政策,充分释放过去受到多方面抑制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复苏

2023年1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给CPPCC委员《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提案》的回函,其中提到中央政府要坚持不救助的原则,做到“谁抱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实现债务人和债权人依法合理分担风险。

刘元春指出,财政部宣布的“中央不援助”原则是一个重要信号。“地方政府不能私人借贷,这是底线和红线。”他认为,疫情防控导致的经济下行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压力,这将进一步使地方政府产生隐形债务,比如私自收费、虚构财政支出等。如今财政部发出了“谁的孩子谁来抱”的信号,意味着打破这种刚性支付行为,强化债务的刚性约束。

“这是给市场一个信号,让各类金融主体不能违规借钱给地方政府。”刘元春指出,由于新政府的过渡效应,许多地方现在急于摆脱疫情造成的经济疲软,有借钱投资的冲动。“中央政府不帮助”的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冲动。“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抑制投资的快速上升,但这对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对控制中国的金融风险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个原则对于GDP万亿的城市尤为重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城市也会有更好的良性发展。他指出,这些城市是中国的中流砥柱。如果他们的产业结构是良性的,代表了未来,就说明中国的经济没有问题,有未来。

但除了坚持“中央不援助”的原则外,还应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刘元春强调,为了进一步匹配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让政府的投资行为和债务行为更加阳光化,最重要的是让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法治的范围内运行。

张立群乐观地认为,地方政府最终会解决债务问题。他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困难只是阶段性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复苏,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都将继续恢复。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政府筹集资金的能力和潜力仍然巨大,可以有效化解当前的财政困难。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huank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