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在微信上报道称,居住在北京的陈昭仍然生命垂危。在回家过春节之前,这位32岁的老人担心他可能会在回家的路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在和家人交谈时,他同样年轻的父母告诉他:“我老家人大多都很年轻,不用太担心。”
春节过后,北京、湖北、四川等省市宣布此轮疫情暂告一段落。虽然在第一波疫情中“中招”了不少人,但也有一些“幸运儿”因为各种因素躲过了这一波疫情。
在过去的一轮疫情中,感染者对新冠肺炎的恐惧正在减弱,未感染者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怕阳”到庆幸没有阳,再到“爱阳不阳”。
还在阳光下的人,可能是因为运气好,防护到位,也可能是个人基因。图/视觉中国
从“怕杨”到“爱杨胜杨”
1月19日,陈昭乘坐高铁回到东北老家。进入车厢时,有人朝他走来,他下意识地低下头,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在座位上,他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人基本上都戴着口罩。在高速列车上的八个小时里,陈昭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整个过程他都不敢摘下面具。
除了戴N95口罩,他还提前准备了一些感冒退烧药,想着如果在路上感染了,可以及时吃药。陈昭的老家在东北农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他回家后发现,老家人大多都晒过头了,很多人都没戴口罩。有一种“太阳过了也无所谓”的感觉。回到家里,“阳无阳”成了亲戚间的问候语。“他们知道我没有杨,他们都很惊讶,问:‘你怎么能从北京回来没有杨?’”陈昭说道。
刚回家时,陈昭坚持尽量少出门,少聚餐,少走亲戚,但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家乡热闹的过年气氛冲淡了。“家家户户都频繁探亲访友。”陈昭说,他在家里呆了七八天,包括五天的吃饭和喝酒。人少的时候有五六个人,多的时候十几个人。
住在广州海珠区的陈涵和李昀是当地一家生物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去年12月初,广州防疫政策调整后,公司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随后杨的症状也陆续出现。大部分人都是在杨的前一天接触到陈翰的。
“第一个杨给我发信息说,我出现症状不能来上班的时候,有点害怕,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后来剩下的人都死了,我就觉得自己逃不掉了。早来总比晚来好,心态也比较平静。对我来说,维持公司运营是第一要务。如果一直呆在家里,感觉天都要塌了。比起内心的煎熬,肉体上的煎熬对我来说是可以忍受的。当然,最好不要被感染。”陈涵说。
他的搭档于去年12月24日去世。陈涵回忆说,前两天李云阳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去东莞出差,在车上堵了差不多三个小时。在太阳落山的前一天,两人还一起吃过饭。“李昀检测阳性后第三天去单位上班,戴了N95口罩。”陈涵说他担心被感染,除了偶尔吃饭喝水,一直戴着N95口罩。
陈翰家族群里有二三十个人,经常有人问群里的杨是谁。“过年回家前,大家族还有七口人没有杨,包括我爸,我大姐和我老婆,还有我二姐家的一些家属。”陈涵说,父亲以前在外地工作,平时封闭管理,很少和外界联系;姐姐是学校老师。疫情严重的时候,学校停课,她从来不出门。大姐夫因为工作需要经常需要外出,但是没有孙。他的家庭很平静,他毫不犹豫地回家了。
陈涵提前买了1月18号回家的票。他的家乡是湖南湘潭。他先从广州坐高铁到长沙,历时近三个小时,再从长沙坐城铁回湘潭,一直戴着N95口罩。“两姐妹,一个在长沙,一个在株洲,过年回老家了。加上我和我爸妈,一共9个人,我们每天一起吃饭,很热闹。”陈涵说。
过年回老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口罩在逐渐消失。1月18日回家后,陈涵再也不担心太阳照不到了。大年初三,陈翰和家人一起出去吃早餐,其他时间偶尔去餐厅吃饭,不戴口罩。他家附近的商场挤满了人,很多人不再戴口罩。在这之前的一个月,他妈刚晒太阳的时候,白天整个小区的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在阳光下的人不敢出门,不在阳光下的人不敢出门。“都阳之后,大家就很少害怕感染了。”陈涵说。中国疾控中心今年1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湖南核酸阳性人数在去年12月21日达到高峰,核酸阳性率在12月26日达到高峰。
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杨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1月,得知大陆放宽出入境管制后,他早早确定了回家的行程。他从事肿瘤生物学及其治疗的研究。因为工作的原因,他经常穿梭于港岛南区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和新界科学园的公司之间。此前,两地均检查了24小时抗原检测结果。“一个多月前,你去公司就不再需要检测抗原了。今年1月底进入港大医学院,不再需要进行抗原检测。”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说,杨是通过核酸或抗原检测确认的非阳性者。
香港已经爆发了五次疫情。在第5波疫情严重的时候,杨基本上没有出门。之后,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去年七八月份,他不再刻意减少聚餐和外出次数,外出时一直戴着口罩。“当时身边很多朋友都被感染了。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不算太严重,所以不那么担心被感染。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逐步放宽对感染者的控制。”杨对说道。
没有阳的原因:运气和保护到位。
杨认为,他之所以缺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运气和及时接种疫苗。
去年三月,香港正经历第五波疫情。当时公司或者学校建议在家工作。杨原本打算从深圳回老家远程工作,但当时车票很难买到。他幸运地买到了一张从香港到上海的机票。在上海集中隔离后,恰逢上海疫情爆发。他在全市加强疫情防控前两三天就走了,以避开这波感染高峰。直到去年六月,他才回到香港。
到目前为止,杨已经打了五针疫苗。2021年3月和4月打了前两针,去年1月和7月打了第三针和第四针。今年1月回内地前,他又打了一针香港新批准的二价mRNA疫苗。
去年10月18日,陈昭接种了第三次灭活疫苗。他每天都和另一个四口之家合住一个房间。“去年12月,合租的房子里有人出现发烧症状。当时还不确定是流感还是新冠肺炎。”陈昭回忆说,那段时间他非常紧张。除了出去使用公共厕所和在门口拿外卖,他基本上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每次出门,他都紧紧地戴着N95口罩。
回家前,陈昭的基本防护就是出门戴N95口罩,避免聚餐,平时爬山也是一个人出门。他有点激动地提到,在北京感染高峰期,他曾冒险吻过一次,当时对方已经在杨康了。"事实证明这次冒险是值得的。"男性
去年12月,他家乡村的人开始大量感染。因为很多人不测核酸和抗原,基本都是治疗感冒,大部分人去村卫生室打点滴。“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甚至一天回三五个电话,告诉父母尽量待在家里。他们基本上没有和外人接触过。”陈昭说,在农村,购物不像在城市那么方便。戴口罩去超市,买足够的蔬菜、肉类等。并且把它们放在冰箱里,保证你半个月都不会出门。如果你有事情要和邻居沟通,你也是戴着口罩站在你家门口,远远的喊着。
陈昭和陈涵还没有测试他们体内是否有抗体。他们都认为自己没有阳,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任何症状。陈翰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是无症状的,因为他和阳性的人有过多次密切接触,尽管每次都戴着N95口罩。去年6月,陈涵服用了一种重组蛋白疫苗,作为异源接种的加强剂。
一些研究表明,对新冠肺炎的易感性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新冠肺炎需要与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才能侵入人体。如果它发生突变或者某些人的ACE2受体较少,将使病毒更难进入。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东燕从0755到79000分析,不易被感染的人群可能是由于ACE2的基因表达较低,也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突变,包括尚不知晓的病毒易感基因。该人群并非绝对没有感染,但感染后症状会比较轻微或无症状。
在金东燕看来,其他传染病也有不容易感染的人群。理论上,我们可以找到这些人,对他们进行研究,或许对后续疾病的治疗有所帮助。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
没有阳气的人还是要打疫苗。
去和回,陈昭的心态完全不同。在回北京的高铁上,他发现火车上很多人已经不戴口罩了。“有一个年轻人要去北京旅游。我和他聊天的时候没戴口罩。坐在对面的人断断续续地咳嗽。虽然有点担心,但我已经不戴口罩了。”陈昭回忆道。
“回到广州后,我开始在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普通口罩。我真的很喜欢做一名“被选中的农民工”。如果可以,我可以坚持下去。”陈涵说。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和弱势人群更难面对疫情。
56岁的张南是一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021年3月,她被确诊为肿瘤晚期。当时她已经打了两次灭活疫苗。因为开始化疗,所以没有打第三针。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她住进了北京的一家三级医院,至今没有出院,这让她刚好避开了在北京大规模感染的时期。张南的家人相继被感染,但她从未出现任何相关症状。
张南的经历是这轮疫情中弱势人群的缩影。多位病毒学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躲过第一波疫情的脆弱人群,由于防护严密,仍可能面临更大的被第二波疫情打击的风险。现阶段,未打完三剂疫苗的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应继续接种。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卢纪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12月中国爆发这一波疫情后,很多人以为疫情已经彻底结束了一次,但事实并非如此。
鲁预测,从今年3月底开始,随着人们免疫力的下降,感染的风险将会增加,到5、6月份,可能会面临第二波冲击。
“不能等到第二波疫情不干预。”卢说,如果第二波疫情的发展过程很短,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这一关,免疫力也会增强。但很多老年人的情况并非如此。现在很多被感染的老人身体正在恢复,很多身体不好的人可能会再次被感染,a
“即便是杨之后,半年后体内抗体水平一般也会下降,面临二次感染的风险。免疫力低的人,抗体下降会更快,三个月后二次感染的风险更高。”金东延说。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学家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感染三个月后可以考虑加强注射。他建议,第一波停滞的人可以利用下一波疫情前的时间窗口,打一针加强剂。
最近,许多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了一份文件,提到了新冠肺炎抗体检测的发展。1月31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权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即将开展人群血清抗体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16个辖区和经济开发区选择约5000名社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清学样本。
“内地防疫措施优化后,很多人不再检测核酸和抗原。现在检测抗体有助于介绍真实的感染情况。”金东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