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民日报报道,春节刚过,多地城管上街清理沿街居民和商户春联的消息引发热议。有网友吐槽,“其实真的没必要。”也有工作人员表示,此举是为了维护市容,迎接文明城市的检查。我努力了,却好像“吃力不讨好”。为什么?不妨从脸和里子去琢磨。
中国的人都是“好面子”,过年贴的春联也是一家人的面子。哪些春联比较好看,比较有意思?哪些春联写得好看?会引起小范围的讨论。在沿街的商店或村庄里,如果一家一户贴上大大的春联,路人会说“排场”。另一方面,如果在某人风格的门上贴一副小小的春联,难免显得不协调,“没面子”。而薄薄的一副春联,也充满了传统的文化习俗。辞旧迎新,大家贴春联,寄托着大家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人有面子,地方也有面子。这件事的起因也是为了城市的面子。沿街居民和商户贴的春联,在风雨中容易破损褪色,时间长了就不那么好看了。另外,残破的春联如果不及时清理,也会成为马路上的垃圾,影响城市的整洁,进而影响文明城市更大的面子的创建。这就不难理解春联为什么被撕了。
但是除了面子还有里子。干净的环境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城乡居民是否生活舒适,是否适合居住和工作,恰恰是这个里子。虽然城乡的面子重要,但是照顾好城乡的面子出发点是为了让里子更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如果为了面子而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就违背了工作的初衷。
当然,要做到里里外外都不容易。比如春联损坏了,可能要和户主沟通,或者送一副春联,甚至帮忙贴新的,都需要做很多工作。基层工作复杂,什么事情都这样处理,工作量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上级管理部门在考核中也要关注当地的实际情况,避免只看脸,应该把考核的指挥棒更多地向里子倾斜,引导基层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上来。
其实不仅仅是贴春联撕春联,很多基层工作中如何兼顾里子和面子。心里装着人,有效解决人的问题,工作才能真正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