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视觉中国资料图
本报讯:当地时间2月21日,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去年9月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举行公开会议。
据半岛电视台和美联社报道,会议召开前,德国、瑞典和丹麦在给安理会的联名信中表示,他们的调查已经证实,北溪管道因“蓄意的强烈爆炸”而大面积受损,并重申对输油管道的破坏是“不可接受的,危及国际安全”。根据这封信,德国、瑞典和丹麦不知道调查何时结束,俄罗斯当局也已获悉这一情况。
据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 22日报道,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Vasily Niebianjia)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表示,根据有关建立委员会调查“北溪”管道破坏的决议草案的第一轮磋商,西方国家没有表现出合作意愿。涅边贾还表示,丹麦、瑞典和德国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的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旨在消除犯罪证据,保护华盛顿。莫斯科要求进行独立调查。
据联合国新闻网站消息,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凯利(John Kelly)在会上表示,俄罗斯要求召开会议是一种改变话题的迫切愿望,是公然试图转移人们对俄乌冲突一周年的注意力。约翰凯利指责俄罗斯滥用其作为安理会成员的地位在会议平台上传播阴谋论,而美国参与破坏的指责是“完全错误的”。约翰凯利明确表示,当国家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进行调查时,应该保留联合国调查的资源。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在会议正式举行之前,俄罗斯方面指责美国是“北溪”管道爆炸的幕后黑手,并称破坏活动“发生在美国领导层多次威胁北溪之后”。美国否认了这一指控。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上周回应称,有关美国参与打击“北溪”管道的说法“纯属虚假信息”。
据联合国新闻网站报道,联合国负责政治和建设和平事务的副秘书长迪卡洛(Dicarlo)在会上对安理会表示,有人猜测“北溪”管道发生爆炸,事件本身很敏感。因此,联合国敦促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做出任何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的无端指责。迪卡洛在发言中强调,联合国已获悉瑞典、德国和丹麦进行的调查仍在进行中。“联合国无法核实或确认与这一事件有关的任何指控,我们正在等待正在进行的国家调查的结果。”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出席会议并发言,表示中方支持加快调查进程,迅速查明真相。任何对跨国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都是邪恶的行为。如果找不到“北溪”管道破坏的原因和责任人,就会发出错误的信号,让不怀好意的人以为可以为所欲为。它不仅关系到事件本身,还关系到全球跨国基础设施安全,与每个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密切相关。作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可以在开展国际调查和确保跨国基础设施安全方面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中国欢迎俄罗斯在安理会提出的决议草案,认为授权对“北溪”管道破坏事件进行国际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国新闻网站的信息,2022年9月26日至29日,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的两条“北溪”海底输气管道发现4处泄漏。当时两条管道都没有投入运行,“北溪-1”管道9月停止供气,“北溪-2”管道始终没有投入使用。但据称,事发时,涉案管道内存有上亿立方米的天然气。2022年10月18日,丹麦哥本哈根警方消息称,泄漏事件初步调查发现,管道受损原因是“强烈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