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下老人是“活力老人” “发钱鼓励生娃”不要只关注二孩三孩?

2024-08-13 09:59 生活百科 0万阅读 投稿:如何学Python

据红星新闻报道,2022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年出生人口不足1000万。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有什么影响?

202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近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参与人口监测和预测,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何丹还提交了许多关于人口和生育的提案。

何丹认为,我们不必对人口负增长过度焦虑,而应积极应对,充分挖掘人口变化中的积极因素。

何丹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负增长这一重大转变的适应,取决于政策、制度、环境和文化。“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大趋势,但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减缓它。”

对于一些地方“给钱鼓励生孩子”的政策,何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要只关注二孩三孩,也不要只发给户籍人口。”

关于生育和性别歧视的话题,何丹指出,如果性别平等更先进,生育水平就会上升。

政协委员何丹摄影罗燕

一个

不要太担心人口负增长

但应积极应对,充分挖掘积极因素。

你对中国人口变化趋势的判断是什么?

何丹:我们中心对人口变化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现在是零增长区间,从2019年开始总人口将在100万左右变化。但是我们发现这几年人口波动变化很大,特别是出生人口下降很快,所以可能会有一个波动区间。我们的邻居日本也经历了第一个小高峰后的波动。我们还受到三年疫情等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的人口可能会在零增长的范围内小幅波动,但可以说是进入了下降通道。

人口负增长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减缓。

如何看待人口负增长引发的一些担忧?

何丹:是不是因为人口负增长,中国就不发展了?不是这样的。人口变化是中性的。人口是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有窗口期。能否实现取决于你的政策、制度、环境、文化。

人口负增长和少子化是人口变化的自然规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是永恒的,在新的发展阶段会面临新的问题。

我们不必对人口负增长过度焦虑,而应积极应对,充分挖掘人口变化中的积极因素。

首先,虽然我们的人口总量下降了,但是人力资源总量在持续增长。我们中心简单算了一下。如果以总人口乘以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衡量标准,中国的人力资本将持续增长到2035年。这种简单的计算是有缺陷的,因为受限于数据,只考虑了学校教育的年限。一些研究团队还考虑了影响人力资本的其他因素,如职业培训。计算结果表明,到2040年,人力资源总量将继续增加。因此,人力资本的增长将持续10至20年。

二是虽然人口总量下降,但人口户规模持续增长。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晚婚晚育,家庭户均数下降,单身户越来越多。总户数对房子、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影响很大,所以这个市场空间很大。

第三,中国还处于年轻人多的阶段。一部分年轻人有钱、有闲、有经验、有技术,是支撑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在健康方面,我们可以

此外,人口变化也为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1962年和1963年的出生高峰接近3000万,现在一年1000万。那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想了,可以做了。

比如现在加上了大学生和本科生,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达到了1000万,这意味着未来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上大学。这样,我们可以期待,以后的教育会更少“卷”起来。再比如,0-3岁年龄段的孩子越来越少,前几年有一个1800多万的小高峰。那些孩子基本都上幼儿园了,现在才一千万。空出来的学位可以投入育婴,很多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会主动改成托儿所。教育投入会增加,但目前财政对0-3岁婴幼儿护理的投入还很少。在人力资源方面,可以用财政投入来对标OECD教育委员会推出的“强启动”计划及其幼儿教育。

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最大。我们计算到2035年,0-17岁人口将比现在少1亿,这将使教育支出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具有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使人口能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潜力巨大。怎么挖是由政策制度环境和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决定的。

人口变化是经济、社会和人口双向适应的自然过程。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服务于人口发展目标,人口发展将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必过于担心人口负增长。

2

“老龄化”不是洪水猛兽。

70岁以下的老人是“精力充沛的老人”

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应对当下的老龄化?

何丹:中国老龄化进展非常快。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出生人口高峰,1962年和1963年高峰年达到2900多万。这是什么概念?这些人现在刚满60岁,所以一年的老年人总数增加了1000多万。

国家有一些总体安排,把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信心。老龄化虽然来得快,但也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可以积极应对。

我们的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2021年达到78.2岁,我们的健康预期寿命也在提高:老年人不仅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健康。国家现在特别重视银发经济的发展。

目前有很多年轻人。1963年,有很多婴儿潮一代。我们把70岁以下的老人称为“精力充沛的老人”。他们经验丰富,身体健康,愿意参与社会工作。

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消失?

何丹:从人口学角度看,人口红利的窗口期是抚养比在50以下的时候。目前中国的窗口期还没有关闭,会持续到2035年左右,但是红利的空间在缩小。

除了传统的人口红利概念,我们还创造了很多新概念,比如人力资本红利、人才红利、老年人力资源二次开发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除了人口,我们也关注人口结构。中国能实现良好的人口结构吗?

何丹:没有好的人口结构,很难定义什么是好的人口结构。老了,少了,是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所以你可以说好不好,但就是这样。长寿当然好,但是看宏观结构,人口老龄化。

我们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是有一个动态的平衡,没有什么是最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适应人口的变化,人口当然参与发展过程,但人口发展和人的发展

缩小“出生赤字”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何丹:首先,经济社会发展是生育意愿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口现代化转型是指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现代国家都不愿意生孩子。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不考虑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中国的理想子女数量约为1.8,有波动,但并不大。打算生孩子的人数也发生了变化,前两年因为推迟而有点低。总的来说,生孩子的欲望在下降。

二是生育主体的代际更替效应。90后和80后,70后和60后的差别太大了,因为社会在加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在快速趋同。另外还有一些短期因素,比如因为疫情推迟生育。

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六院婴儿游泳中心据视觉中国

低生育率还能逆转吗?

何丹:高龄少生孩子是大趋势。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维持在2.1的更替水平,也没有再上去。最好的北欧国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1.8左右,现在也下降了。

现在生孩子的欲望在下降,以后生孩子的观念可能会多元化,但是少生孩子好孩子还是主流。我们能做的就是外部的政策干预,帮助有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生育意愿,努力稳定生育率,使其不至于变化过快。

政策干预可以创造有利于生育的环境,使生育水平不会下降过快,缩小“生育赤字”。我中心调查的生育计划在1.6左右,但实际生育水平只有1.1。0.5个孩子的赤字就是政策干预的空间。

性别平等更进步。

生育水平会上升。

一些生育扶持政策,比如延长产假,放开三胞胎,会加剧男女就业不平等。但是低生育率与性别不平等有关。你如何看待性别平等与生育的关系?

何丹:男女平等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梳理国际经验后发现,在促进性别平等的初始阶段,生育水平下降较快,但在促进性别平等的成熟阶段,生育水平上升。有人说现在的女生想太多了。如果他们想受教育,他们不想结婚生子,所以不能接受太多的教育,应该回归家庭。这是不对的。

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共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只要发展到更高的阶段,性别平等就会进步到更成熟的阶段,生育水平就会重新上升。比如不存在就业歧视,工资由对企业的贡献决定。以前有人说女生不如男生聪明,现在我觉得没人敢这么说了。同样的,企业以后也不会有这个概念,男员工和女员工也一样。

此外,社会公共服务政策也很重要,性别平等的发展阶段也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的进步,我相信我们的生育水平会得到提高。

很多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被问到,结婚了没有,三年后会不会生孩子。那么,如何消除职场性别歧视呢?

何丹:大家都在关注女性职业发展和生育的矛盾。每次去调研,也是感触颇深。不仅是女性,年轻男性也有职业发展和家庭婚育的冲突。

我认为生育是女人做的,但家庭育儿必须有男性参与。在影响家庭决策的因素中,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和性别角色分工的平等性比外部环境更重要,这是我们近两年调查的新发现

同时,构建良好的基础制度,改变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根本,要看求职者的能力而不是性别。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生育保险的改革和完善,比如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然后加强对生育群体的保护。那么生育保险是否不仅能为女性提供一些保障,也能为男性提供一些保障呢?我看到有的地方生育保险基金有结余,男性还可以在陪产假或育儿假上花津贴,很好。

何丹接受媒体采访。

“给钱鼓励宝宝”:

不要只关注二孩三孩,不要只惠及户籍人口。

如何看待一些地方“给钱鼓励生孩子”的政策?

何丹:给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抚养负担。但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问题,需要一个基础制度的建设,短期内不会见效。我们必须有耐心。现在也讲究一些发钱的措施。我通过媒体给地方政府一些建议。

首先,不要只关注二孩和三孩。一个孩子太重要了,这是年轻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孩子的育儿经验直接影响再生育的决定。

第二,不要只是户籍人口。想做户籍人口,就做全人口。所有在你所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都可以和社保挂钩。不要被户籍制度束缚,因为未来城市的竞争是人才和年轻人的竞争。你应该通过这些友好的政策把人留在后面,而不是根据户籍区别对待。

当然,我们也在关注和评估这类政策的效果,以便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huank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