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页、1.3万余字——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践行人民至上”为主线,全景展现了五年来检察机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实现的新跨越、新发展,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报告称,今年检察机关将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堪当重任的检察铁军。
依法惩治
促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检察机关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2018年至2022年,起诉各类犯罪嫌疑人827.3万人,比前五年上升12%。全力投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进入常态化后以打早打小促常治长效。五年来,共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6.5万人,其中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6.4万人。
从严惩治、有效遏制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81.4万人,比前五年下降31.7%。对已过追诉期限但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310起陈年命案,最高检依法核准追诉。
依法惩治促社会秩序持续向好,2022年起诉杀人、放火、爆炸、绑架、抢劫、盗窃犯罪为近二十年来最低,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典型案例
推动法治进步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2018年至2022年,最高检指导办理“昆山反杀案”等一批正当防卫案,连续三年发布17件典型案例,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检察机关认定属正当防卫不捕不诉1370人,是前五年的5.8倍。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最高检指导浙江检察机关办理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建议公安机关以诽谤罪立案,推动自诉转公诉,确立网络人格权保护公诉原则。检察机关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从严追诉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4万人;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9109件,协同有关部门综合治理。
5年起诉行贿犯罪
1.4万人
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充分发挥检察作用,五年来,共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8.8万人,已起诉7.8万人,其中原省部级以上干部104人。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职务犯罪案件从2018年1470件增至2022年1.1万件,自行补充侦查从19件增至2913件,不起诉从278人增至534人,监检配合有力、制约有效。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出台指导意见,会同国家监委发布典型案例,起诉行贿犯罪1.4万人,震慑“围猎者”。携手开展职务犯罪追逃追赃工作,对48名归案“红通人员”提起公诉,对54名逃匿、死亡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用法治力量
护卫特殊群体
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五年从严追诉性侵、虐待、暴力伤害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9万人。针对严重监护失职,发出督促监护令7.6万份;以公益诉讼推动禁止为未成年人文身;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对电竞酒店、盲盒、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业态予以规范。
用法治力量护卫特殊群体。助力平安医院建设成效明显,起诉暴力伤医、聚众扰医等犯罪从2018年3202人降至2022年467人。会同全国妇联对涉案困难妇女开展司法救助。专项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起诉8516人。
纠正冤错案
点名谭修义案、辛龙案
五年来,检察机关坚决纠正和防止冤错案件,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依法不批捕81.8万人、不起诉21.1万人,比前五年分别上升30%和69.4%。
坚持疑罪从无、有错必纠,对10件原判十年以上的重大冤错案件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法院均改判无罪。谭修义因一起灭门惨案被判处死缓,羁押2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后改判无罪,同时督促公安机关继续追查真凶。
有罪则决不允许逃刑。辛龙杀害女友后制造坠亡假象被判无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受理申诉,全面复勘现场、重新鉴定、完善证据,依法提出抗诉,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改判其死缓。
以能动检察
守护公共利益
五年来,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民事、行政公益诉讼75.6万件,年均上升14.6%。办理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公益诉讼5.9万件,促请追偿受损国有财产、追缴土地出让金533.7亿元。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15.4万件。针对一些“消”字号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危害健康,组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促请查处涉案问题产品61万余件。持续投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动衔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39.5万件,年均上升12.5%。
(原标题:25页1.3万字 以能动检察 做优做实“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