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作为大会议程之一,国务院机构方案改革备受瞩目。
3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共涉及13项重要变化,其中一项为“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对于精减后少数部门超编问题,给予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
注意到,这是时隔25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再次出现对精减人员编制的目标要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克在接受政知君采访时强调,精减收回编制并不意味着大规模人员分流。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8次,分别是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
其中,前4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涉及了大量人员编制的变化。
具体来看。
1982年的机构改革历时三年。改革后,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的工作人员从5.1万人减为3万人,缩减了41%。
1988年机构改革之后,国务院66个部、委和局的人员有增有减。有32个部门共计减少了1.5万多人,还有30个部门共计增加了5300人。增减相抵,当时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但由于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缩减的机构很快又膨胀了起来。
臃肿的机构和庞大的队伍大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1980年全国行政管理经费开支为66.8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5%。到1990年,这笔开支已达到333.5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9.7%。
1993年3月,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机构改革方案,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讨论通过机构改革方案。
随后,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各部门原有行政编制41300余名。方案要求,各部门无论是保留,还是新设置的,都要严格定编定员,人员要减少20%。
1998年则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历史上精减人员力度最大的。
方案提出的目标是精减50%。实际改革以后国务院系统的行政编制由原来的3.23万名减至1.67万名,精简了47.5%。
公开报道显示,此后2003年到2018年之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都没有列出精减人员编制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2018年,虽然机构改革方案没有专门提出精减人员的内容,但新华社的新闻稿中透露了编制方面的变化。
2019年7月6日,新华社发表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纪实。文中提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那次机构改革涉及180多万人。
中央层面,有39个部门重新制定了“三定”规定、25个部门调整了职责。重新制定“三定”规定的部门,同划入时的基数相比,精减编制713名,精减比例为3.1%。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报道机构改革方案
今年机构改革方案说明中提出“精减5%”目标,这意味着什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个比例设置,是机构改革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原则的重要体现。
他强调,精减收回编制并不意味着大规模人员分流,方案说明中也提到,对于精减后少数部门超编问题给予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
张克指出,除了精减编制,从说明来看,这次的改革方案也规范了人员编制,对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做出重要部署。
张克表示,此前,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使用编制不统一,既有公务员编制也有事业编制;金融监管部门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高于其他党政机关同级别人员。
本轮机构改革明确了金融监管机构属性,为加强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管理,将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
“总之,精减编制是为了优化党政机关人员的规模和结构,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的使用效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