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杭州第一高楼开始旧改 当年里面住满科学家?

2024-07-30 09:50 生活百科 0万阅读 投稿:Python百科

浙江省第一栋高层住宅——中国水稻研究所,最近刚刚装修完毕。

位于体育场路359号,体育场路与武林路交叉口东侧。

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水稻研究所大楼

体育场路上有很多高楼,一栋比一栋更有气势。淹没在茫茫的建筑海洋中,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大楼早已不起眼,甚至因为年代久远还带着些许寒酸的气质。

但在20世纪80年代,它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它曾是杭州第一高楼,外形高大雄伟,高挂“国”字招牌,景色独特。

中国水稻研究所旧改

换个门面,换个内部管道。

沿着体育场路,这栋楼的一楼是一排商铺,一点点,OPPO,中国移动,鑫概念酒店.如果不绕过万寿亭路,看到“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牌子,已经很难把这栋楼和水稻联系在一起。

现在,楼外已经搭起了防护架。随着旧的改造,以后会更有辨识度。旧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立面改造,二是内部管线、电线等设施改造。

这座大楼建于1989年。外立面采用当时流行的马赛克瓷砖,走廊安装钢窗和玻璃窗。

现在水稻所已经30多岁了。

仔细看,会发现体育场路一侧的墙面和马赛克瓷砖已经成片脱落,露出一面灰色的水泥墙。天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前也发生过墙砖掉落砸坏汽车的事件,一直担心有一天会撞到人。”

接下来将对马赛克墙砖进行再加工,如防水、涂层等面层,铺上铜版纸增强砂浆,刷上真石漆。横向铺设穿孔铝板。铝板上的每一个穿孔都是麦穗的形状,连在一起形成麦浪。窗户换成了更坚固的夹层玻璃铝合金窗户。

“外立面的改造是按照大米随风摇摆的方式来设计的。颜色取自成熟麦穗的黄色。同时,铝材质可以增加一些现代感。”负责此次改造的设计师杜说。

为了更好辨认,墙上还会安装“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字样,大楼东侧还会新建一个住宅大门。

旧改后的效果图。

立面改造关乎“面子”,设施改造改变的是“里子”,“主要解决漏水、电线乱、安全隐患等问题。”天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建筑是2梯6户的走廊设计。长长的走廊里,管道纵横交错,杂乱无章,烟井一个接一个。接下来,楼道将安装网格吊顶、电井门等。

这座建筑在当时非常有名。

能住进去的都是科学家。

81岁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研究员唐几乎全程参与了旧改的准备工作。“我不仅参与,还负责罗章居民的会议和投票。”唐自从这栋楼交付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虽然中国水稻研究所建于1989年,但其开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

走进万寿亭路,就能看到米家的牌子。

当时中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代表来华与中国农科院洽谈合作。在会上,中国试探性地提出了帮助中国建设国家水稻研究所的可能性。这个想法得到了对方的支持。

并很快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

中国水稻所建在哪儿?很多农业强省,尤其湖南、广东都很积极。浙江虽然报告提交得晚,但态度最积极,“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杭州建立。为了能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当时的规划是,在杭州市区建一座集行政办公、中转接待和中高级科学家宿舍于一体的大楼,科研工作和实验设施则放在富阳皇天畈试验农场。

市区大楼便选址在当时的体育场路171号,也就是现在的359号。

汤圣祥回忆,1988年底建成后,大楼一层是商店、值班室,二层到四层是所里的招待所和办公室,再往上,就是中高级科技人员宿舍。

“当时这幢楼的名气很大,大家哪见过这么高的住宅楼,进来还有电梯。”汤圣祥说,能住进来的,都是所里的科学家、博士等科研人员。

楼里一共86户,普通户型70多平方米。如今看起来,房间面积不算大,但在当时,杭州才刚刚有了住宅小区的概念,朝晖、采荷、翠苑等第一批住宅小区开建,一幢19层高的电梯房横空出世,实属“豪宅”无疑了。

短暂的第一高楼

和杭州的“国字号”们

当时的体育场路,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杭州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都诞生于此。

虽然中国水稻研究所启动时间早,在启动时可能是杭州第一高楼,但期间一波三折,等到建成,第一的位置已经易主了。跟中国水稻研究所同年竣工的杭州工业大厦,高达103.6米,成为当年当之无愧的MVP。

1995年,杭州大酒店以112米的高度刷新天际线。

在汤圣祥记忆里,当时,所里的班车每天早晚都会准点出现在体育场路上,载着科研人员去富阳上班。

班车来来往往三十载,体育场路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水稻所大楼很快就光芒暗淡了。后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行政办公人员陆续搬迁至富阳,整个大楼的1、2、3、4、19层全面出租,只剩科学家们居住于此。

将在体育场路建一个小区大门

如今,这幢大楼破了、旧了,住在这里的科学家们也相继退休。而水稻与杭州,一个代表着“民以食为天”,一个是旅游城市、数字之城,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却相融相生四十余载,引领中国端稳“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随着发展,杭州的国字号越来越多,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版本馆、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杭州不断刷新的,不只是物理上的天际线,更是技术、经济的天际线。

中国水稻研究所,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生,在40年的光景里,目睹这座城市被经济的春风抚摸,遍地开花。如今,已是杭州万花丛中一点的它,随着旧改,将再次被春风吹过。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huank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