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开始,北京迎来了今年第四次沙尘天气。黄沙漫天的北京引起了讨论:“北京的风沙多是外来的”“北京的沙尘自古就有”。这两个说法对吗?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告诉记者,这两个说法原则上没有问题。“从地形上看,北京的北部是蒙古高原,再往北就是蒙古国,更上游的,比如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地区的两河流域等等这一带,分布着大量的戈壁沙漠地区。这些都是亚洲地区沙漠的主要来源。”桂海林介绍。
从气候上看,中国、蒙古国都处在东北亚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加之分布有大量的戈壁沙漠,有大量的沙尘物资源,这种情况配上适合的天气系统(如蒙古气旋)提供动力条件,就会产生大范围的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不是“现代产物”,桂海林解释,从根本上来说,在古代和现代,北京的沙尘成因实际上是一样的。“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还有人类对地表的一些保护等等,如今的环境会有一些变化,但是沙尘的根本成因还是一样的。”桂海林说。
延展一:古人多将沙尘暴称为“霾”
历史上,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区域也正是气候比较干燥、植被比较稀少、沙质土壤含量比例较高的地区。
在文献记载中,古人将沙尘暴多称为“霾”,比如“大风霾”“风霾”“大霾”“沙霾”“尘霾”等。在东汉班固所作《汉书》中,有许多与沙尘天气有关的记载。例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明史·五行志》载:“成化二十一年三月戊子,大名风霾,自辰迄申,红黄满空,俄黑如夜。已而雨沙,数日乃止。”这些记载,大都是历史上重大的沙尘天气,对当时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据科学家对深海岩芯和冰盖沉积物的测定,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地球上就有沙尘暴出现。
由此可见,沙尘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具备条件,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产生。
延展二:能否根治沙尘天气
关于我们能否根治沙尘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认为,防沙治沙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表示,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对抑制沙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近些年的监测来看,沙源地起沙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了。“沙尘频发的时候,并不能否认我国生态防护林的作用。”桂海林说。
沙尘暴是一个“国际化”的现象,是跨国界的,它不仅仅需要我国的治理,也需要国际合作。“因为并不仅仅是在我国有沙源地,包括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还有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这些都是大范围分布的沙源地。所以要有效地治理沙尘,除了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以外,还必须和周边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加强生态文明治理,单凭我国的治理,作用可能还是不够的。”
“有一些地区的气候就是这样,常年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这样的地方,配上有大风、气旋的天气系统,出现沙尘是必然的,所以说沙尘天气并不是一个需要根治的天气。”桂海林补充,“沙尘天气会带来交通、人体健康上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全球生态系统,它还是会有一些有利的地方,会起到调节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