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消息,“扛过了去年最厉害的那波疫情,却没躲过近期这次。”家住北京的吴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4月11日,她测出抗原阳性。她说,这是自己首次感染新冠。《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近期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不少人表示自己首阳或“二阳”了。
4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其中,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入4月中旬后,单日阳性者数及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疫情监测数据显示,4月20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核酸检测阳性数为2661例,检测阳性率为1.7%;同日,抗原检测阳性数为79例,阳性率为0.5%。
“内地肯定存在新冠的小规模流行。”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流行态势不一定能从数据中完全反映出来。就当下而言,小范围流行的新冠疫情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在前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贺青华表示,近期全国疫情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
生活在湖北武汉的赵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4月21日武汉降温,她当晚和朋友一起在外吃饭,半夜开始头晕、浑身无力、发热。因为有同事在这之前几天刚阳,她测了抗原,发现自己第二次阳了,但一起吃饭的人尚未感染,周围朋友也没有发现第二次阳的人。
阳了之后,赵琛吃了两颗感康和两颗布洛芬,喝了点止咳糖浆。“感觉和去年12月初第一次感染时症状差不多,但恢复得快,这次测出阳性4天后就已转阴。”赵琛说,她之前在社区医院打了3针新冠疫苗,平时除了上下班坐地铁、公交期间,其他时间基本不戴口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所在医院,近期并未出现发热门诊新增大量新冠感染者的情况。
金冬雁表示,对大部分健康年轻人而言,自然感染的保护效果比所有疫苗都好。自然感染6~12个月内,再感染几率比较低,即便再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他分析说,脆弱人群比较容易发生二次感染,这其中包括有基础病的老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近期“中招”人群中,不少人是首次感染新冠。吴珍回忆,4月11日上午,她在单位突然觉得嗓子痛、有些发烧、特别困。她刚测出阳性时,办公室同事都感到震惊,“没想到现在还有人阳”。
当天下午,她又去医院检测出抗原阳性,当天高烧到39度多,服用了医生开的Paxlovid和自备的药物泰诺。4月11日起,她一直住在外面酒店,直到四五天后转阴才回家。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人群免疫保护水平逐步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上一波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先下降和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贺青华在4月26日的新闻布会上表示。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国内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目前报告的感染病例大都来自去医院就诊的病人,因此,整体上感染人数肯定比从医疗系统报告的感染人数要多。从医院报告的感染病例数量来看,近期新冠感染人数逐渐上升,但是否会出现新一波的流行,还有待观察。
金冬雁分析,现在核酸和抗原检测少,即使局部发生小范围疫情,也很难了解清楚,第二波疫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
郭威表示,按呼吸道疾病规律看,夏季不会有病毒太大规模的传播。到秋冬季时,第一波感染的大部分人,免疫力开始下降,如果到时有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新变异株出现,可能会出现疫情起伏,给医院带来一些压力。
魏晟表示,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一定会来,但流行强度和感染规模会比较有限,要做好相应救治准备,对于养老院等脆弱人群密集场所,要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
4月20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张文宏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4月2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新闻1+1》的视频连线中表示,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数会超过2亿4千万人次,超过2019年4个百分点。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是否会加大疫情传播?魏晟表示,五一期间,人员大规模流动,假期过后感染人数会进入相对快速增长的阶段,但基于现阶段人群免疫水平及现有主要流行株特点,决定了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4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贺青华建议,五一出行时,一方面要加强出行或者旅途中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有针对性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同时,各地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加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动态开展输入传染病风险研判。
保护脆弱人群是重点
近期,XBB.1.16变异株引发关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在4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4月22日,国内已在本土病例中监测到57例XBB.1.16及其亚分支病例。
他介绍说,总体上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上看,XBB及其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从3月初的1.5%增加到4月10日至19日这一周的18%。
据美国疾控中心估计的变异株占比数据,在美国,4月16~22日7天内,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5占比达到73.6%,远超其他变异株,XBB系列毒株共占比达到96%。
“世卫组织认为,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陈操表示,虽然在不同国家,已经观察到XBB.1.16具备一定的传播优势和与XBB.1.5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但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面对新冠病毒,接种疫苗仍是重要的防护手段。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对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已经完成三针甚至四针新冠疫苗的接种,当前并不需要再打加强针,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魏晟表示。在金冬雁看来,未来还是应该将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提上来,减少社区感染率。
《方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差异化的疫苗免疫程序。具体而言,3~17岁人群需完成2针灭活疫苗或3针智飞重组蛋白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18岁以上人群要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其中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还需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
《方案》提出,神州细胞自主研发的四价重组蛋白疫苗和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近期已获准紧急使用,可用于18岁以上人群的加强免疫。这两款疫苗所针对的毒株均包含奥密克戎变异株。前者能应对奥密克戎BA.1和BA.5变异株,后者涵盖奥密克戎BA.5突变株核心突变位点。金冬雁表示,应及时更新针对新毒株的新冠疫苗。与此同时,要保证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产能能够满足需求。
“新冠疫情已进入下一个阶段,新冠病毒会与人类长期共存,大家应客观看待,既不过分紧张,也不应忽视。”金冬雁说。